纪录片的摄影师不给野生动物喂食,也是为了保护它们
在中国这片壮丽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生灵,它们在这里出生,它们在这里成长,它们在这里爱与被爱,它们在这里生生不息,完成自然的轮回。
—《我们诞生在中国》
当知道迪士尼亲自做了一部野生动物大电影的消息之后,我真的很好奇迪士尼会怎样拍摄和制作这样一部全都是实拍、没有任何特效的故事片。
野生动物纪录片或电影一直是非常受欢迎的影片类型,但在野外实拍,记录它们的一举一动,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糟糕的天气
想要拍好野生动物,首先要忍受野外的环境。通常野外拍摄条件非常艰苦,要么是在热带大草原上,要么是在深山老林里,要么是在崇山峻岭中——总之是要远离我们熟悉的城市,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对于已经被现代都市生活「征服」的我,即使是旅游可能都不会轻易尝试这种地方,更别提要在那些地方生存了。据说,《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电影的野外拍摄时间长达 18 个月。光是想一想要在这种环境里待一年多,就足以让我崩溃了。
而且,野外的天气也不是时时刻刻都适合拍摄。比如拍摄雪豹所在的高原地区,天气变化极快,前一分钟还是阳光普照大地,后一分钟老天爷就有可能「翻脸」,冰雹、浓雾、暴风雪……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谁也不预测什么时候突然就必须停止拍摄。糟糕的气象条件使得摄影师必须撤离,等待天气好转后再继续。
我们在城市里偶然遭遇一次天气突变,都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得糟糕透顶;而那些在野外的摄影师,时时刻刻都会面临这种问题。要是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可真是坚持不下来的。
耐心很重要
如果「天公不作美」还不足以让你对人生失去希望,那「不配合的演员」呢?
在野外拍摄时,摄影师面对的不是能够进行正常交流的专业演员,而是行踪不定的野生动物,光是找到他们就已经很困难了。像金丝猴、大熊猫这些国家级保护动物,出了动物园还真不好找。
尤其是雪豹。这种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大猫」本来就习惯于昼伏夜出,神出鬼没的它让人很难掌握行踪;同时,雪豹的数量还非常少——在中国,它的数量甚至还少于大熊猫。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人类对雪豹的研究极为有限,而且很难拍摄到它们。2012 年 6 月的时候,有人在三江源地区拍摄到雪豹照片,还引起了一阵轰动。
光是给它们拍照就已经很难了,而迪士尼这回可不只是拍几张照片,所以难度更大。关键是还急不得,只能一点一点寻找它们的踪迹。雪豹的身手极为敏捷,能够在半径 80 千米的范围内活动。今天还能拍到它,明天可能就又找不到了,只能重新寻找,所以经常十几天才能拍到一个有用的镜头。
好在摄影师有足够的耐心,终于为我们呈现了雪豹一家的故事。
不能有泛滥的同情心
当你看《动物世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眼看它们要饿死却不能喂食?
这是因为,对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来说,一定要恪守「旁观者」的位置,只能记录,不能干涉。任何人类的影响,都是对自然法则的破坏。这很好理解:你今天帮它获得了食物,明天呢?后天呢?大自然本来就是优胜劣汰的,任何动物都应该凭自己的努力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曾经有一部讲述名叫《花豹女王》的纪录片,摄影师跟拍了一只名叫「玛娜娜」的母花豹一生。他从玛娜娜的外祖母开始拍摄。当外祖母面对群狮攻击的时候,受了重伤,虽勉强逃脱但最终未能活下来,摄影师全程跟拍了这个过程,没有干预。后来,他意外发现了刚出生没多久的玛娜娜,于是一拍就是 17 年。不过,在玛娜娜 2 岁的时候,意外感染上了疥癣。这对花豹来说是一种致命的疾病。而在摄影师发现它患病之前,已经目睹过另一只患病母花豹的离世。他异常悲痛,于是做了一件非常有争议的事情:他冒险为玛娜娜注射了药物。
这一行为虽然挽救了这只母花豹的生命,但是也为摄影师带来了无数的批评。按照摄影师的守则,他不应该去干涉野生动物的生活——即使能够挽救一只珍惜动物的生命。
不过,在之后的 15 年间,他再也没有做类似的事情。无论是拍摄玛娜娜孩子被蟒蛇吃掉,还是玛娜娜被狮群围攻,他都没有再次出手「相助」——实际上,这并不能够算「相助」。
作为记录者,其目的就是要给展现世人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才是对自然的负责,也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救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生灵。如果人类过多干涉野生动物的生活,必将破坏他们影响的生活习性。今天我们能从狮子口中救下一只牛犊,明天我们用什么去喂狮子呢?
自然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牛犊会被狮子捉到,是因为跑得不够快;按照自然法则,这种基因本来就应该被淘汰掉——优良的基因才能被传下去,物种才能因此得以延续。不去干预,实际上是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
迪士尼非常专业,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干预野生动物的生活;所以,我们能从这部故事片中看到它们真实的生活情况——或许这也是它感人的原因吧。
本文原载于知乎专栏「48 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