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在中国真不是个好生意

最近知名播客@不合时宜 闹出来与前实习生工资和作品署名的纠纷,前实习生「不合时宜」的主创拖欠工资(小几千块),剥夺署名资格,以及一些其他的不当行为。

几天后,「不合时宜」也发文回应,说自己已经付了工资,没署名是疏忽之类的。让我绷不住的是,「不合时宜」的两位主创在回应中哭诉,自己每人每月才拿五千来块钱,结果实习生一个人就要拿两三千,赚的钱还不够开工资的。

我看「不合时宜」小红书账号的 IP 定位是在荷兰,我不知道荷兰的工资要求是啥,但在国内,老板赚多少跟员工赚多少没关系。这业务嫌不赚钱可以不做啊,你不能说你不赚钱就不开工资了,另外,那假设你大赚特赚了,能多给实习生发工资吗?应该也不会吧。

不过这不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我主要想聊的是,在国内,播客真不是一门好生意

天花板太低

首先,在国内,播客的用户群体太小,行业天花板太低实在是太低了。如今中国播客的主流用户,应该人手一个小宇宙了吧。据报道,在 2023 年,小宇宙拥有 1500 万注册、450 万月活。

这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很耀眼的数字。相比之下,同为音频产品,在 2023 年喜马拉雅的月活用户超过 3 亿;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更多,抖音的月活达到了 7–8 个亿,基本上相当于中国互联网的月活网民了。

首先,作为创作者,假设你视频、音频都能做,那你会选择什么?毫无疑问是抖音,因为在抖音上做视频,你的作品最多能够触达 8 亿月活用户,找到同好、粉丝的概率就会更高。那如果只能做音频,喜马拉雅毫无疑问也是比小宇宙更好的平台,做 3 亿人的生意和左 450 万人的生意,显然也是前者更容易嘛。

平台和行业天花板低,用户量少,创作者积累的粉丝就少,商家来做生意,能够触达的潜在客户就少,创作者自然也就不好变现。事实上呢,像「不合时宜」这种在小宇宙拥有 50 万订阅的头部播客,一年也只赚了十来万块钱,发完工资就没了。

聪明人难收割

生意客户虽然少,但如果人人都愿意掏钱,那其实对于中小创作者也够吃了。但这一招在抖音、快手上可能能玩得转,但是小宇宙不行。

用户格调越低,越低俗,创作者和厂商越好「收割」。这话可能听上去刺耳,但实际上就是这样。谁不愿意给帅哥八块腹肌和 E 杯美女搔首弄姿掏钱呢?所以各个平台,软色情和擦边视频都是很好的盈利方式。

但小宇宙就不一样了,这上面的用户大多是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白领,按理说是绝对不缺钱的,但是这帮人也太聪明了,互联网上什么都懂,然后什么钱都不愿意掏,净想着白嫖——不然知乎也不至于赔成今天这个惨样。

而且,小宇宙上那帮播客,还都自诩「文化人」,净讲一些什么社会学大议题,今天「女性成长与友谊」,明天「欧美大选重塑政治版图」,后天又能聊起古希腊哲学家。我甚至能想象到,这些可能都是看完腹肌和大奶子,「放松」完了之后,在不应期「赎罪」时才会想了解的东西——这是人最冷静的时候,根本不可能上头,为之花钱。

中国人没有听播客的场景

这是我很早以前就想明白的事。

播客这个东西,最典型的场景就应该是开车,美国人就是这么听播客的,播客在美国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生意模式。但是在国内,这条路径根本不可能走通。首先,中国人还是穷,人均汽车保有量还是太低,每 100 个人大概有 30 人左右拥有汽车;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 80 多人,高了一倍不止。而且,国内更常见的情况可能是,一个人拥有好多辆车,更多的人没有车,这样平均下来的。再一个,北上广深这些富人多的地方,牌照也不便宜,买得起车但不一定上得起牌。

而具体到开车的时候听什么,根据我的经验,大概是有这么几种:交通广播、音乐、相声和有声书、播客。这里面,相声、音乐大多是听非常熟悉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当个背景声,里面内容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如今交通广播的主要内容,大多也是不需要思考的东西,比如广告、音乐、天气、路况、新闻等。

这三类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听的时候不用分心,可以专心开车,一句两句听不到也没关系。有声书可能稍微特殊点,毕竟有情节、有故事,但考虑到大部分有声书要么是很水的网文,漏一两句根本不影响情节,要么也是很知名的通俗读物,比如有声小说之类的,司机大概率之前也已经读过原著,了解故事发展,此时也不太需要分心。

但播客不一样,大量能够吸引「文化人」的播客,都在宣传很「先进」的观点和知识干货,更是衍生出了什么「播客笔记」之类的东西,很难想象开车时听这种东西,心思得分到哪里去。

另外,这些「文化人」播客里经常会输出很多「新颖」的观点,观点嘛,就会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那一个操控者两吨机械设备的司机,连续听到一堆他不喜欢、不认同的观点时,一旦发起火,很容易路怒,脑子也就从开车上分走了。播客一集动辄半小时起步,又不想广播那样容易换台,你让这位司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怎么办呢?

那只好下次不听了。

此外,我国广大互联网用户也没有对内容产品的付费习惯。我不是说这个现象是好是坏——有些「分析师」在提这个事的时候,觉得中国网民总是有「白嫖」心理之类的,实际上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习惯而已,没有就没有了。

那在没有这个习惯的情况下,很多付费内容就做不起来,或者不能长久,只能等着粉丝们抱着「支持一下」的心理,那自然是没多少钱。有些播客会做「系列节目」,专业度更高,制作更精美,然后一套售价一两百块钱,这种节目销量好的时候也能收入个几十万块,但这种节目要想卖得好,首先就是要花一点时间,把自己的播客频道做大,然后再额外多花时间策划、选题、联系嘉宾,制作等等。可能忙活好几年,就这一大笔收入,然后还要好多个人分,零零总总算下来,可能真没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