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错大师代表作!AI 真是把 vivo 坑惨了……
vivo 既不懂拍照,也不尊重摄影
2025 年 4 月 21 日晚,vivo 在 X200 Ultra 的发布会上犯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错误:vivo 产品副总裁黄韬在介绍这款手机等效 35mm 的镜头时,拿布列松的《男孩》当样片,还介绍布列松是著名的 35mm 焦段爱好者。
活在 50mm 定下的男人
35mm 镜头是「人文之眼」没错,但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著名的 50mm 爱好者,他终其一生几乎都只用徕卡相机搭配 50mm 的镜头拍摄,这算是他本人的一大特色。
布列松认为 35mm 太广了,画面中元素太多,不好构图,而 90mm 的长焦又会压缩画面:
It corresponds to a certain vis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enough depth of focus, a thing you don’t have in longer lenses. I worked with a 90. It cuts much of the foreground if you take a landscape, but if people are running at you, there is no depth of focus. The 35 is splendid when needed, but extremely difficult to use if you want precision in composition. There are too many elements, and something is always in the wrong place. It is a beautiful lens at times when needed by what you see. But very often it is used by people who want to shout. Because you have a distortion, you have somebody in the foreground and it gives an effect. But I don’t like effects. There is something aggressive, and I don’t like that. Because when you shout, it is usually because you are short of arguments.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喜好和他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布列松之所以如此偏好 50mm 的镜头,其实跟他接触相机的时间有关。
布列松生于 1908 年,能拍摄 135 胶片1的相机大约是在 1910-1920 年代首次的,布列松大概是在 1930 年代,也就是他二十多岁的时候获得了第一台徕卡相机。彼时 135 胶片相机的镜头群并不丰富,最早的徕卡相机 Leica I 只有不可拆卸的 50mm 定焦镜头,到 Leica II 才能换镜头。
好巧不巧,布列松买到的,正是一个带了 50mm 定焦镜头的 Leica I 相机。他用这台相机拍了很多照片,自然也就习惯了 50mm 这个焦段。
为什么是 50mm?
抛开布列松对 50mm 的溢美之词不谈,我很好奇,如果他当年买到的是一台 35mm 定焦的徕卡,或者说如果当年 Leica I 搭载的镜头是 35mm,那布列松会不会直接爱上 35mm 这个焦段呢?
作为一个只会按快门的爱好者,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能讲的是,布列松大概率是买不到这种产品,因为徕卡没有产,而且即使他买的是可更换镜头的 Leica II,也大概率会直接选择 50mm 镜头而非 35mm。
因为当年的 50mm 就是标准镜头。
我们今天讲 50mm 的优势,经常会说的一点是它最符合人眼视角,但其实这是个广为流传的经典谣言。
人眼的视角可广了,双眼视角最大可达 200–220°;双眼重合,也就是立体视觉部分也有 120°;如果只算清晰的部分,也有大概 60° 的范围。
而 50mm 的镜头其实只有 46°……如果按重合部分 120° 算,那这个镜头估计应该是十几毫米的超广角,如果是按 60° 算,差不多也相当于 35mm 了,怎么看都跟 50mm 没什么关系。
也有人说,所谓 50mm 接近人眼视角是说的透视关系,但这个就更扯淡了,上过初中物理和美术课的应该都知道,透视只跟距离有关,跟焦距没有任何关系。
那为什么摄像行业里把 50mm 当作标准镜头呢?这其实也是一个「马屁股宽度」的问题。
虽说拍照比拍电影要早,但早期照片都是湿版,后来达盖尔搞的「银版摄影(Daguerreotype)」虽然大大降低了拍照难度,但其实拍的时候也得扛个大木箱子,支上三脚架,非常不方便,所以也并未普及开。
拍照真正开始流行是在胶卷出现后。1913–1914 年,徕卡的一位员工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开发出来一款便携式照相机 Ur-Leica,这是后来 Leica I 相机的原型机。
前面讲过,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拍照时需要扛个很重的大木箱子,巴纳克患有哮喘,体力不太好,扛不动,所以他才想着开发一款更便携的相机。
便携的话,那就不能用银版了,巴纳克看上了电影行业的 135 胶片,把它拿来成像用。这种胶片宽约 35mm,为了方便自动滚动,胶片两侧有齿孔,所以实际能够成像会小一些。
拍电影时,胶片是垂直运动的,齿孔中间宽为 24mm,早期的电影幕幅是 1.33:1,所以单帧画面成像区域的高约为 18mm,这就是默片胶片的成像范围。有声电影出现后,因为胶片一侧还要记录音轨,所以成像区域的面积缩小为 22mm × 16mm。
巴纳克在开发相机的时候,为了增大成像面积,把 135 胶片横过来了,然后定义单张照片的比例为 3:2,就这样定下来了 36mm × 24mm 的成像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胶片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度为 43mm,所谓「标准镜头(Normal lens)」的定义就是「焦距接近曝光画面对角线长度」,于是 50mm 就这样被定义为 135 胶片相机的标准镜头。
那为啥不是 43mm 而是 50mm 呢?因为当年光学技术没那么发达,如果直接用 43mm 镜头可能会出现暗角,所以才要设计得大一些。
于是巴纳克就这样定下来了 50mm 的镜头。
顺便说一句,电影行业的「标准镜头」定义是「焦距接近曝光画面对角线长度的两倍」2,35mm 胶片上,拍 24mm × 18mm 或 22mm × 16mm,对角线长度分别为 30mm 和 27mm,两倍也就是50mm–60mm 的镜头,双方的「标准」在这里恰好殊途同归了。
此外,50mm 镜头还有一些其他好处。比如和长焦与广角相比,50mm 的镜头畸变很小,很适合纪实,尤其在案发现场。《摄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Photography)就指出,出于法律目的:
Judges will not admit a picture that seems to have been tampered with or that distorts any aspect of the scene [or does not render a normal perspective]...That is, the size relationships of objects in the photograph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what they actually are.
另外,50mm 镜头生产成本和难度也很低,比如布列松那台 Leica I 相机搭配的 Elmar 50mm f/3.5 镜头,只有三片玻璃,成本相当之低。后来徕卡生产的 Elmar 35mm f/3.5 和 SUMMARON 35mm f/3.5 都得要四片或者六片玻璃了。
总而言之呢,就是徕卡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现实需求,选定了 50mm 为标准镜头并大量生产,布列松也就几乎只有这个选项可选。两下一对,成就了这位传奇的 50mm 大师。
AI 不可尽信
我着实费了一点脑子,思考为什么 vivo 会犯这个错误。
如果你不知道布列松,想找一位 35mm 的大师,那么断然不会找到他身上,因为 35mm 毕竟是「人文之眼」,擅长这个焦段的摄影师大有人在,怎么也落不到布列松头上。
如果你只是知道布列松,想多了解一下,只要简单上网搜一下,就能直达哦,他真的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摄影师,50mm 焦段就是他的代名词,只要介绍他的文章,就脱离不了这个关键词,几乎不可能出错。
和一位朋友吐槽这个事时,他提了一嘴,可能是制作者问的 AI。最开始我还不信,因为现在的 AI 也都会搜索了,我感觉它们应该不会……这么蠢?
然后我去问了下 AI,结果……AI 还真搞错了。
我上面这张图是 Deepseek R1 给出的回答,实际上我当时还测了 OpenAI、xAI 和 Claude 的一些模型,它们都说「布列松很喜欢 35mm 焦段」。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感觉可能是因为大家在介绍布列松(以及其他胶片时代的摄影师)时,普遍都会提到他们使用的是 135 胶片相机,而这种相机的大名叫「35mm 胶片相机」,只是此 「35mm」非彼「35mm」,在我这种玩过胶片的人眼中,这个概念很好区分。但基于概率预测的 AI 可就麻烦了,它们在「学习」时可能根本没有分清这两个「35mm」的概念,学混了,于是在回答时就产生了幻觉。
而给 vivo 发布会做 PPT 的兄弟,显然对摄影和 AI 也是一知半解,既不知道布列松,也不知道 AI 很容易产生幻觉,需要二次验证,于是就……
可笑的是,主持发布会的高管,一边在台上侃侃而谈新手机拍照多么强,一边又犯了这么一个愚蠢的低级错误。
再加上他后面又拿自己的新手机,跟索尼旗舰 APS-C 画幅相机 a6700 比画质,秀自己的蔡司镜头和镀膜——
更可笑了。
索尼和蔡司合作的时候,vivo 还在「哪里不会点哪里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