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拍了一部很姜文的电影——《你行!你上!》观影速记

很姜文,很好看

7 月 16 号晚上去看了姜文的新作《你行!你上!》,快速记一下自己的想法。

以下内容有剧透,慎入

姜文写了一部「很姜文」的电影

从开头到结尾,每一句台词都很姜文。

姜文很喜欢让角色反复说同样一句话,但表达不同的意思。他在一次采访中曾虚构了一个例子,表达他喜欢的电影台词,内容大致是:

两个聋子隔着一条河,其中一人扛着鱼竿,一人问:「怎么着,钓鱼去啊?」

扛鱼竿的人虽然是聋子,但不想让对面知道自己聋,于是假装听见并回答:「不是,我钓鱼去。」

第一个人也不想让对面知道自己聋,于是接着回:「嗨!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呢!」

这组对话利用两个人「害怕暴露自己是聋子」的心态,在「钓鱼」这两个字上反复纠缠,词没变,但意思完全不一样,戏剧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你行!你上!》这部电影中就有大量这样的对话,演员反复念叨同样的台词,但前后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比如与诸葛伯乐(李屏宾 饰)两场打电话的戏,还有郎朗在片中多个反复喊「爸」,都是这样的。

姜文写的台词,另一个特点是荒诞。

像上面那个「钓鱼」的对话,就十分荒诞,两个人各自掩藏着心里的小秘密。

《邪不压正》里,几个人在酒桌上聊「打针是打左屁股还是右屁股」,还有经典的「为醋包饺子」,都是姜文特有的荒诞。

《你行!你上!》里也有大量这样荒诞的台词,比如片中郎国任(姜文 饰)和二叔(雷佳音 饰)讨论郎朗弹的哪一首曲子,郎国任和「二叔」都不懂,但郎国任想在「二叔」面前装自己懂,「二叔」又想装着自己听懂了,一来一回,荒诞感就出来了。

姜文拍了一部「很姜文」的电影

别忘了,姜文是喜欢自编、自导、自演的人。这部戏里的镜头,也都十分姜文。

这个描述不太出来,最好自己买张票去影院感受一下。我就简单说一下我最喜欢的两场戏。

一场是郎朗在吊车上弹钢琴,为整个筒子楼的邻居表演。这场戏是个大场面,我甚至觉得它单拿出来就值回票价了。

另一场戏是郎朗父子、校长和经纪人四人吵架。众所周知,姜文戏里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点儿疯疯癫癫的,这些人在一起时,这个疯癫的感觉尤为明显。《你行!你上!》这场四人吵架的戏,即使把声音关了,光看画面和剪辑,都能猜出来是姜文拍的。就是这么有特色。

另外,这段戏的台词,也是够荒诞的。

总而言之,《你行!你上!》就是一部十分「姜文」的电影,编剧姜文、导演姜文和演员姜文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并且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顺便,姜文拍「色」也是有一手的,这部戏里也有两段软色情的戏,一段文,一段武,都很好。

没有醋,全是饺子

姜文以前很喜欢搞所谓的「隐喻」,一部《让子弹飞》养活了多少所谓的影视博主。但如果你是冲着看一部类似《让子弹飞》这种所谓充满隐喻的戏,来看《你行!你上!》,那恐怕就要失望了。

这部电影里,完全没什么隐喻,姜文想表达的东西,都很直白地写出来、演出来、拍出来了。我看完后就跟朋友说,无论是谁,敢在影片上映后做什么「隐喻解读」「万字解析」,直接拉黑处理,纯属黛玉葬花,无病呻吟。

实际上,我很不喜欢《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如果让我给姜文「民国三部曲」排序,那应该是《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排前两位,《让子弹飞》是最差的。

所以,如果你觉得《一步之遥》《邪不压正》还不错,那应该也会喜欢这部《你行!你上!》。

我不觉得这是姜文「江郎才尽」的表现,相反,我觉得这是他真正成熟的开始。都六十多了,咱就别追求什么艺术不艺术了,跟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一样,把前半生的经验全都拿出来,多拍点电影,给观众多留下来点念想,不好吗?

另类传记电影

传记电影不好拍。

能够成为传主,值得拍电影的人,一定是功成名就,或者至少有资格闻名世界的人。这种人在成名时,一定经历过大大小小各种事,如何在其中取舍,是创作者必须要回答的一道难题。

诺兰拍《奥本海默》,重点展现的是奥本海默主持曼哈顿计划,以及事后被调查审判两段,他前期求学成长的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奥本海默已经去世了,他的一生也足够波澜壮阔,有的是大起大落,诺兰的难在于如何编排。郎朗则不同,他本人都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少年成名,其实没什么波澜,最难的就是练琴。

诶,姜文就拍练琴。这部郎朗的传记电影,完全没有任何「技巧」,就按时间顺序拍,从郎朗小时候上钢琴课,到他在拉脱维亚音乐节上作为替补登台一举成名,十分工整,也没玩什么剪辑花样。

无论是「英雄之旅」,还是《救猫咪》,都强调主角在成长过程中要遭遇坎坷。

问题是,郎朗是个天才啊,成长过程太顺了,哪有什么坎坷?所以影片里的冲突,大多发生在父亲郎国任和郎朗的各位老师之间。郎朗本人就是在不断循环着「练琴 - 比赛 - 换老师」。实际上,他登上拉脱维亚音乐节时,也才仅仅 17 岁。

当然硬要说「坎坷」,也有,但无非就是老师不教了这种级别的。郎国任对此的态度是「铁打的父亲,流水的老师」,无所谓啦,这个老师不教我换一个就是了。

主角没遇到什么坎坷,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看上去很像流水账式的爽片。但正如《后会无期》中苏米(王珞丹 饰)那句「从小到大我都是优,你让我怎么从良?」没有坎坷,也不能硬加,从这个角度看,《你行!你上!》确实算得上是一部另类的传记电影。

郎国任的传记

其实我看完电影后,还有一个想法:这何尝不是一部郎国任的传记电影呢?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是:

要是跟着你爸,那你只能成为你爸;但要是跟着大师,那你就能成为大师。

我不知道这是现实中郎国任真的听过的,还是姜文自己编的台词——确实也挺有姜文风格的。

我觉得电影有点「洗白」郎国任。我相信影片中的「郎国任」对不少观众来说应该就已经够窒息了,但其实真实世界中的郎国任,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确实也跟郎朗的历任老师爆发过不少冲突,对郎朗也是十分严苛。在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郎朗也写了不少自己成长路上,和父亲爆发的一次次冲突,比电影里严重得多。现实生活中的郎国任,是名副其实的「狼爸」「暴君」。

不过,他确实也培养出了郎朗。

这部电影的确也称得上是「郎国任教育成果展示片」,前面提到的那句台词看着好像挺对,但从影片内容上看则是刚好相反。电影里,郎朗的老师们才是他成功路上或大或小的绊脚石,从头到尾只有父亲郎国任一直陪在他的身边,从沈阳到北京,再到美国。一路上,郎国任拍 DV 记录上课和演奏过程,做义工来给郎朗换取表演机会,充当「恶人」和郎朗的老师们撕,他确实「暴君」,但只在钢琴之内,他帮郎朗挡住了钢琴之外的所有事——虽然在影片中郎朗,以及观众的视角里,郎国任似乎更像是一个人形 DV 支架。

直到郎朗长大,似乎不再需要这个父亲。

当看到郎朗跟父亲争吵的那段情节时,我也想起我青春期时跟父母吵架的场景。或许大家都有过这么一段经历。有那么一句话是,我们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如今,我们长大,父母老去,我们成长的记录,不也是父母成长的记录吗?

四指弹琴

电影一开始是小郎朗弹《匈牙利狂想曲第 2 号》的镜头,然后切了不少《猫和老鼠》动画的片段。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小郎朗弹钢琴的指法是不对的,他是模仿了动画里 Tom 的指法。

但 Tom 一只手只有四根手指。

据说在制作时,为了能让 Tom 只用四根手指就能演奏出这首曲子,《猫和老鼠》的音乐总监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稍微改动了一下原曲,这才让 Tom 的手指能够对应动画画面上钢琴琴键的声音。

片中郎朗去第一位钢琴老师家里学琴时,老师还专门纠正了他的指法,告诉他要用五根手指弹琴。我看到这时都笑趴了。

真实世界中,郎朗也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这一集《猫和老鼠》动画片是他幼年时的音乐启蒙。

另外,《匈牙利狂想曲第 2 号》也是上世纪美国动画中片中常见的配乐,早在 1929 年动画 The Opry House 中,米奇就已经弹奏过这首乐曲。

《猫和老鼠》这一集动画在角逐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时,恰好碰上了《兔八哥》,而且片中兔八哥也弹的是这首曲子,最后《猫和老鼠》捧得那一年的小金人,《兔八哥》颗粒无收。相关故事在《动画史上一桩离奇的「抄袭」事件》一文中详细描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