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做饭」指南?不,是程序员做秀指南

把「重复造轮子」发挥到极致

上个月,一个 Github 项目在中文推特圈走红了,叫「程序员做饭指南」。我最开始以为就是一群 programmer 闲得蛋疼,随便码的一个菜谱,没想到后来还搞了 app,再后来还有人写文捧了一下这个项目,里面有一段话:

这份菜谱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看来更像是一个实验分析报告,Anduin用编程思维将做菜过程拆解成了一道道清晰而严谨的步骤,尤其是将以往菜谱中含糊不清的“适量”、“少许”精确到了克与毫升。如在“西红柿炒鸡蛋”的菜谱中,你可以看到西红柿块被精确为“边长不超过4cm”,翻炒时间是“20秒”,盐可放入“1g*人数”的量。在这样一份详尽的教程面前,任何新手都可以快速上手,让做菜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真是让我满脑门子问号:朋友,你没看过王刚吗?

当年王刚老师火遍全网,靠的就是一手精确到克的硬核调味。从王刚之后,职业厨师们纷纷上网,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技教人做菜,市井一点的如挠哥,上档次一点的如老饭骨,更平民一点的如大雄……可以说,在「美食视频」这个细分领域,把调味料精确到克、毫升早就是管惯例,这并非「程序员做饭指南」之首创,甚至连发扬光大都算不上。

再往前看,如果你此生真的读过正经的菜谱,会发现,这种加「3 克盐」「5 克糖」的写法也是屡见不鲜,更不要提前几年全网大火过的下厨房 app 和它的「小弟」懒饭——这些都是以「懒人快手饭」起家的。

我个人一直不太相信「信息茧房」这个概念,但似乎这帮程序员真的活在了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兀自以为中餐是星座、算命那样的玄学,只有靠自己的逻辑和代码,才能拨云见日。

结果,嘿,您猜怎么着?辛苦折腾一圈,最后还是发挥了程序员的传统美德:重复造轮子。做秀嫌疑十分之大。


当然,如果这轮子造得好,那我觉得倒也无妨。曾有人写了本,总结了 300 多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这能是没有意义吗?我觉得不能这么讲。

我觉得这份「程序员做饭指南」更让人难受的一点是:他们根本不理解中餐。

正如我过去一样。

比如「精确」。中餐连锁化的路上,「精确」是一块很大的绊脚石,即使是同一位厨师,连续出品十份土豆丝,也很难保证口味一模一样。这其中因素有很多,我就拣两个最简单的因素。

器具。

做菜和码程序不同。一段代码,配好硬件、环境,一定能 run 起来,但做菜的器具可没那么简单。

以炒菜为例,传统中餐炒菜用的是铁锅,现在还有涂层锅、不锈钢锅等,这些锅制作材料不同,导热性天差地别,铁锅的导热性就远比不锈钢锅好,同样是爆炒 15 秒,可能铁锅的火候刚刚好,不锈钢锅里的菜都还没断生。两份一模一样的菜,可能就因为这点区别,口味相差甚远。

而且,即使同样是铁锅,也有厚薄之分,加热时间也会有些许差别,当真正面对需要猛火爆炒的菜时,三五秒的区别可能就会让一道菜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味。

任何一本专业的厨师教材中都会讲这些区别。这也是中国厨房中多用铁锅的原因。但很奇怪,这份「精确」的「程序员做饭指南」,能够精确注明翻炒时间,却对不同锅具之间的差别只字不提。

而像王刚、老饭骨等人的视频,虽绝大多数时候也未提此事,但视频天然就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一位看客1很容易从画面中知道教学者用的是什么器具。这也是文字菜谱天然的劣势。

调味料。

如果说器具这块我有些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那么调味料确实是「程序员做饭指南」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标注「克」不等于精确。

以这份西红柿炒鸡蛋的菜谱为例,里面有这样两句:

鸡蛋 = 1.5 个 * 份数,向上取整

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 1g * 份数 的盐,搅匀,即为 鸡蛋液

作者并未解释这一步中加盐意义为何,我推测应当是码个底味。如果是这个原因,那我就对其中「加入 1g * 份数 的盐」这条有很大疑问了。往大了讲,我甚至怀疑这位作者的化学有点问题。

两个鸡蛋加 1 克盐的味道,并不一定和五个鸡蛋加 3 克盐的味道相同。味道强弱和调味料多少并非线性关系,这都算不上食品化学知识。这样的问题在整套指南中数不胜数,如果调味真的这么容易,你在大学食堂里吃的大锅饭,味道就应该跟旁边窗口的小炒一模一样啊。

实际上,谁好吃,谁难吃,我们都知道。

所以,标注「克」只是做到表面上的精确,真正精确的方法是:直接精准定量。这相当难。

总结下来,器具不同导致同一道菜在不同厨房中味道千差万别,看似精确的调味又让一道菜的味道很难达到最佳状态。对这份菜谱最终表现,我还真是有点怀疑呢。


其实关于调味料,我还有个吹毛求疵的说法——适配。这也是我觉得中餐菜谱中「少许」「适量」的意义所在。

还是以食盐为例。食盐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氯化钠,兼有一些其他矿物质,部分食盐中还会添加碘的化合物,所谓「加碘食盐」。氯化钠能够提供最为纯正的咸味,但是不同种类食盐中,氯化钠的含量并不完全相同,这些区别可能体现在小数点后两三位,但你的舌头和鼻子有时就是这么灵敏,说不定真能尝出来这些盐的咸度不同。

另外,不同的食盐中风味物质也有区别,比如海盐颗粒较大,含有一些鲜味物质和矿物质。和颗粒更为细腻的精制盐相比,海盐在口中溶解速度会慢一点,你感受到的咸味的过程可能就略有区别。

像酱油、醋这些,情况更为复杂,这就不是一两段文字能够解释得清的。现在有些美食教程会特意讲自己用的什么品牌的调料,并不是接了啥推广,单纯就是尽最大可能让你——一个厨房小白——复制出他们的味道。

而传统中餐菜谱中的「少许」「适量」,有时恰能适配这些味道丰富、繁杂的调味料,有一个缓冲的余地。加上千人千口,众口难调,不彻底规定死调味料用量,也恰是体现了这一点。

《武林外传》中李大嘴的师父、京城名厨诸葛孔方,天生味觉失灵,做饭加盐就跟不要钱一样,不也得先皇赏识吗?先皇还赐刀一把,正面「旺德福」,反面「泰瑞宝」,中间「我太富」,私以为颇有意味。我开始学做饭后,每每想到这个情节,都会赞叹宁财神的精巧设计,以及中餐调味之玄妙。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分析这段情节的回答,也是感触良多啊。


「指南」中还有很多「精确」的东西,是我压根无法理解的。比如炒方便面中,要加入「1.4 个/人 向下取整」的鸡蛋,我就特别想请写这份菜谱的程序员表演一下,如何精准打出 1.4 个鸡蛋,剩下 0.6 个干啥呢?

顺便,从菜谱来看,他这个炒方便面大概率不太好吃,如果真想学,建议看看老饭骨的版本

再比如,还是那道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去蒂,切成边长不超过 4cm 的小块」,我看这句的时侯,想了半天,没琢磨明白是哪条边……还是回去翻了翻王刚老师的视频,才猜出来作者的意思。

我推测,这些热衷于总结菜谱的程序员们,大概是想让同行——或者说其他人——能够根据一份简单易操作的菜谱,自己在家做出一些口味还不错的菜。但这些工作早就有王刚、大雄、挠哥、老饭骨等一大堆人做了,他们最不济也是饭馆厨师,有些甚至是国宴名厨,老饭骨的「大爷」郑秀生,title 是「中国烹饪大师终身成就奖」,曾给周总理掌过勺。这些人抄起锅铲做饭、讲解时,甚至会穿插一点食品化学知识,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视频的信息密度,可一点都不比一份干巴巴的文字菜谱低。

最后,衷心希望这帮程序员们,不要像你们以前写博客那样,先花几十小时研究架构,整好后却一笔不写。做菜是一件理论和实践都很重要的东西,别买了天平、量杯和温度计后,就不再进厨房了。

当然,更实际的建议是直接扔了天平、量杯和温度计,直接买料理包吧,它们没你想得那么不安全,说不定比你做得还更好吃。


2022 年 4 月 14 日更新了播客版:Mini 002|有人想给程序员开菜谱,但是我读完后觉得特别不靠谱


  1. 「一位」似乎不能和「观众」相连?

All rights reserved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