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出过事故的新能源车企都倒闭了」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小米 SU7 发生了一场智驾事故,大致情况是一位女生罗某开着小米 SU7,打开高速 NOA 后,以 116km/h 的速度在高速上飞奔,结果不巧碰上修路,NOA 来不及反应,退出给罗某接管后,罗某来不及踩死刹车,导致车辆在几秒钟后车辆撞上水泥桩上,罗某连带车上另外两名乘客李某、霍某不幸身亡。

事件在 4 月 1 日大规模发酵,引起许多人对智驾和电动汽车的质疑。我觉得基本上都是一些因噎废食之语

小米的第一份回应

小米在 4 月 1 号下午发布了一条回应,捋了一下整个事故的时间线。因为后文会反复提到,所以我先列出来一些关键信息。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 97km/h。

我们将目前所知并提交给警方的信息,摘要公布如下: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家属之言不可轻信

我很佩服一些人,一把年纪了还挺有童心,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全然不管是否符合常理和逻辑。

在事件发酵期,微信群内曾流传过几份聊天记录,大概就是死者家属在诉说一些情况,比如:

自燃后车锁未解锁,导致遇难者没办法打开车门逃生。(三名女大学生在去往安徽考编的路上)

主要是烧的,然后智驾撞击了路政维修地带

智驾问题,所以小米不敢出来讲话

从事后的调查看,这位应该是罗某的男朋友。

另外,罗某的母亲也在一篇「小作文」中,提出了许多「疑问」,比如:

我们质疑的点有很多,为什么车辆在撞到护栏后会自燃?为什么车门会锁?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典型的引导性问题——家属怎么知道车辆是自燃?又怎么知道车祸后车门打不开?

这两个都是电动汽车在大众刻板印象中常见的问题,我很怀疑家属就是先入为主,凡事出点事,死人了,就往这些问题上推。

首先,这辆 SU7 无论如何都谈不上「自燃」。

我们平时说的自燃,好歹得是车辆停在那,什么也没发生,突然烧起来了吧?而事发时这辆车以 116km/h 的速度在高速上飞奔,发生车祸时虽然罗某踩了刹车,但速度仍高达 97km/h,还是撞到了水泥桩上,这怎么也不能说是「自燃」了。家属说一句「为什么车在撞到护栏后会燃烧」很难吗?

第二,车门是否打不开的问题。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时间线,事故发生时是当晚 22 点 44 分,而根据报道,最早赶到事故第一现场的死者家属也是次日凌晨 2 点 40 了,死者的尸体都送走了,他们是如何判断出来「车门无法解锁导致『遇难者无法打开车门逃生』」的呢?

据罗某父亲接受采访时所言,事发后他到现场,交警给他的信息是「事故前方在修路,车辆撞到水泥桩后自燃,车锁打不开」,自己的女儿「是被活活烧死的」。

在之前「小米 SU7 对撞测试」之后,全网都知道小米 SU7 有个小电瓶,专门管事故后打 Ecall 救援和车门电路。根据小米给出的时间线,车辆发生事故后,Ecall 是成功拨出去的,说明小电瓶并没有损坏。而我们又知道,小米 SU7 是有一套手动解锁车门的开关的,跟电子解锁没关系。如果事发时,车内真的有人清醒,试图打开车门却发现打不开,要么是作为司机,并不熟悉车辆的内部构造,要么是车门已经撞得彻底变形,完全无法打开,那这些也都跟电车油车没有任何关系了。

顺便,我看到网上有谣言说 120 救援不及时,但小米的公告说是十几分钟就到了。

其实,关于这场车祸后,车内三人是否还清醒,我也持怀疑态度。因为根据我国 2021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强制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第 5.2.7 b) 条要求,

电池包或系统在由于单个电磁热失控引起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 5min,应提供一个热事件报警信号。

换句话说,即使这辆 SU7 真的由于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了火灾,那么火灾前至少应当有五分钟给乘客逃生的时间。如果车上三人真的清醒,这五分钟她们在干什么?

实际上,据报道,当救护车赶到时,车上已有两人当场死亡,剩下一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而且,此前的 Ecall 并没有人接听(所以后续小米才给车主打了电话)。两下一结合,我有理由怀疑,这三人在车祸发生后,要么迅速死亡,要么陷入昏迷,那也就压根谈不上能不能打开车门自救了。

当然,你也可以质疑我,为什么只相信小米的公告,而不大相信死者家属的话。这个道理很简单,死者家属无论说什么,事后只要一句「死者为大」,一切罪责都会减免,更不会有人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但小米作为一家上市企业,要真是敢在这种事故的公告里弄虚作假,估计可以直接宣告倒闭了,涉事人估计可能还会有牢狱之灾。所以小米的公告天然就比死者家属的话要可信很多。

不过我倒是觉得,小米的汽车火了一年多,也是出个大事故的时候了。特斯拉、蔚小理、比亚迪、华为鸿蒙智行……车卖得多了,谁还没点事故呢?没出过事故的新能源车企应该都倒闭了。

别给智驾泼脏水

罗某的母亲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曾提醒过女儿智驾不安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但罗某不认可。

结果虽然确实证明了目前智驾技术确实不够完善,但最终这场事故显然是也赖不到智驾身上,或者说,目前所有所谓因智驾引起的事故,都赖不到智驾身上。

比如小米 SU7,要想用智驾功能,首先要学习并通过车辆自带的「考试」,了解使用智驾的一些原则。SU7 的「用户手册」里,也明确说了:

高速领航辅助功能仅用于辅助驾驶员驾驶,驾驶员应时刻关注交通、道路和车辆情况,安全驾驶。

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在以下特殊或复杂路况下请勿开启,包括但不仅限于:

……

复杂道路情况(如长期复杂施工路段、急转弯路段、陡坡路段、高速高架公路以外的道路)。

其他特殊情况(如临时车道封闭、车流量较大路段、极度拥堵不堪路段、红绿灯处、可变车道、潮汐车道、修路改道、逆向借道、收费站、服务区等)。

……

其实不光是小米 SU7,如今几乎所有的车企,在宣传智驾的时候,都会强调「双手不要离开方向盘」「要注意路况」之类的话。比亚迪、华为、特斯拉、蔚小理……都是如此。

而根据小米提供的时间线,SU7 的智驾系统在 22:28:17 和 22:36:48 两次提醒了司机罗某不要分心,以及要把手放在方向盘上,这说明罗某在开车时完全就是心不在焉,加之本身开的还是夜路,无论是智驾,还是人自己开,都是很危险的。尤其要注意,她在 22:27 打开智驾,等到 22:28 就已经分心了,真不知道她开车的时候在想什么。

而且,要知道,智驾系统提醒司机手不要离开方向盘,也是有一定时间要求的,往往是司机手拿开长达十几秒钟时才会提醒。我想任何一个理智的司机,都不会在一辆以 116km/h 速度狂奔的车上,让双手离开方向盘长达十几秒钟吧。

「220V 的电可能电不死 250 的电工」,但开车显然是更危险的事。像这种不要命的人,开什么车都会出事的。

就这,罗某的母亲还认为「小米智驾对这起事故有无法摆脱的责任」,我看还是把这话刻到她女儿的墓碑上吧。

另外,罗某的家属在接受采访时还说,小米事后也没搭理他们。

这有什么奇怪的?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3》,在 2023 年,我国每 10 万人就有 9.37 人因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换算下来大概是 13 万人左右,也没见有几个车企去给这 13 万个家庭挨家挨户道歉啊。

小米事后也澄清说,没联系家属是在等待警方的安排。我也不知道家属说这话是何居心,该不会是想多从小米那要点赔偿吧。

有没有一种可能:智驾更安全?

自打特斯拉开始大力宣传智驾开始,智驾和人谁更安全,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我觉得从 2025 年看,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毫无疑问是智驾更安全

首先,我要说一个常识:没有智驾之前,人开车也是会出车祸的。

似乎所有喷智驾的人,都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一点,感觉只要驾驶过程中开了智驾,出了车祸,就一定是智驾的问题,司机就算有责任也不提。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言,如今智驾仍然是需要司机 100% 全程监督,不能分心,更不能双手离开方向盘去干别的事情。所以出问题也一定是司机的责任,跟车企、智驾没有半毛钱关系。试想一下,你开一辆没有智驾的普通车,双手离开方向盘十几秒钟,分心,睡着了,然后出了车祸,你能赖谁?

如今智驾简直成了这些司机和司机家属们甩锅的工具,问就是「我又不懂」「死者为大」「资本胡乱宣传」,反正不是司机开车的问题。

我在网上还看到有人说,小米的智驾系统退出太晚,只给司机留了一两秒反应的时间。去年问界 M9 的事故类似,都是在事故发生前几秒,智驾系统退出,司机被迫接管,但没有反应时间,导致车祸发生。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很有引导性的叙事说法,它让读者在潜意识里认为,正常使用智驾时,司机无法接管,临出事前智驾退出是为了甩锅给司机。但实际上,司机可以在任何时刻接管智驾,无论是小米,还是鸿蒙智行,还是其他任何什么智驾,都是这样的。罗某从 22 点 27 分打开智驾,到 44 分进入人驾状态,中间的 1018 秒,每一秒她都可以接管智驾,完全不必要等车都快撞上水泥护栏了才想起来踩刹车。

人类历史上第一起智驾事故和这次罗某的情况类似,都是司机和智驾系统都未能及时发现远方的障碍物,司机未能及时接管车辆,从而发生惨祸。那场事故发在 2016 年 5 月 7 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司机,开着一辆搭载并开启 Autopilot 系统的特斯拉 Model S 在高速路上行驶,撞上了一辆正在垂直横穿高速公路的白色拖挂卡车。Autopilot 系统和司机都没能反应过来,直接车毁人亡。

当时特斯拉使用的是 Mobile EyeQ3 视觉系统,没认出来那辆卡车;而司机在事故发生前,正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这起事故直接导致特斯拉和 Mobileye 分手,转而研究自己的智驾系统。

而那位打游戏的司机……并未被人记住,他的事故也不断被后人重演。正如黑格尔的那句「金句」:「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这件事在当年引起了不少争议,当年的媒体和「热心群众」也和今天一样,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件事:在 2016 年 5 月 7 日之前,世界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车祸。 相反,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不靠谱的傻叉司机在开车的时候玩这玩那,最终导致自己命丧黄泉。如果你想观察和体验,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多打几趟滴滴就行了。

众所周知,特斯拉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是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的绝对拥趸,而特斯拉卖出去的车也足够多,恰好能让他有足够的数据去观察智驾是否安全。

从 2018 年 Q3 开始,特斯拉官网都会以季度为单位,公布特斯拉的汽车,在打开和关闭 Autopilot 系统的情况下,平均每行驶多少距离会发生一起碰撞事故,然后还拿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的数据来对比。

以最新的 2024 年 Q4 的数据为例,在打开 Autopilot 的情况下,特斯拉汽车平均每行驶 594 万英里,会发生一起碰撞事故;如果不使用 Autopilot,那么这个数字就会降低到 108 万英里;对比一下全美自 2023 以来的数据,大概是 70.2 万英里。

特斯拉汽车碰撞事故发生率

顺便再说一句,在这个网页上,特斯拉还统计了车辆起火事故数据。根据它们的统计,从 2012–2022 年,全球(不含中国大陆)特斯拉车辆平均每行驶 1.3 亿英里才会发生一起起火事故;而在美国境内,车辆平均每行驶 1800 万英里就会发生一次起火事故。

特斯拉统计的车辆起火事故数据

我其实十分期待中国车企或者交通部,也能出一份类似的统计报告,并长期更新,如果这样,也一定能消除不少人对电车和智驾的刻板印象。


我向来不是喜欢说什么「死者为大」之类屁话的人,遵守交规,安全驾驶,别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不然记得提前在墓上刻好字——「是智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