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宝强《八角笼中》票房纠纷,聊一聊电影行业的做账「艺术」
好莱坞电影经济的内幕 Cover

好莱坞电影经济的内幕

[美] 爱德华·杰伊·爱波斯坦
好莱坞奇特的「做账」方式

从王宝强《八角笼中》票房纠纷,聊一聊电影行业的做账「艺术」

前几天,「王宝强被举报涉嫌欺诈」这个事儿上了热搜。简单来说呢,就是王宝强在拍《八角笼中》这部电影时,跟「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聊了个票房分成合作。据恩波讲,双方此前协商,如果电影票房未达到 9 亿,恩波不参与分账;若票房超过 9 亿,恩波要获得 5% 的票房分账。

《八角笼中》最终票房为 22.08 亿,如果按照 5% 的比例分账,恩波应该能拿到大约 1.1 亿的分账。

不过,这只是恩波的一面之词,双方都未公布协议的具体内容。如果按照过往票房分账的条件来看,恩波肯定拿不到 1.1 亿这么多。

票房如何分账?

首先,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要先上缴 3.3% 的营业税5% 的电影专项发展基金(专资)。这部分属于「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 91.7% 才是片方、院线等可以分的钱。

好,现在总票房已经扣去 8.3%,22.08 亿的票房还剩下约 20.25 亿。但这笔钱也不是完全进入王宝强的口袋。

按照电影行业常见的分账标准来讲,院线(就是电影院们)通常会切掉 57% 的「蛋糕」,也就是拿走大约 11.54 亿,再剩下的 8.71 亿才是出品方和发行方们能够拿到的钱。《八角笼中》一共有 5 家出品和发行方,以及 7 家联合出品方。正常情况下,这 12 家公司会按照事前合同约定,分掉这 8.71 亿的票房。

顺便说一句,这 12 家公司里有两家是王宝强的,给演员的片酬、导演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工资,通常也是从这 8.71 亿里面出。

目前,恩波只是说票房超过 9 亿后要分 5% 的票房,但并未明说这 5% 具体是哪部分。如果是扣除营业税和电影专项发展基金后,恩波大概还能获得 1 亿;如果是再扣掉院线分成的话,恩波还能从 8.71 亿中分得 4400 万,也不少;而如果只是跟王宝强的公司分钱,那恩波分得的钱可能就少得可怜了。

这种复杂的分账方式,其实是电影行业的惯例。在这个行业浸淫多年的王宝强,应该是比较熟悉这个套路的。而恩波是影视行业的外行,加上它跟王宝强中间,又隔了一个版权代理方,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我大胆推测,按照电影行业惯用的做账套路,恩波和王宝强分的应该是王宝强两家公司中某一家的收入。这个钱,应该是在扣除税、专资、院线分成,12 家公司分完,甚至是支付掉演员酬劳后,剩下的 5%,恩波很有可能是被中间的版权方忽悠,然后自己糊里糊涂去找王宝强算账了。

「分账」算法受害者很多

其实,恩波格斗俱乐部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别说恩波这种纯外行,就连电影行业内部,也经常算不清楚账。

比如,电影《西游·降魔篇》也闹出过类似的事。当时,电影导演、编剧、投资人周星驰和制作方(之一)华谊兄弟就票房分成分哪部分钱,最终闹上法庭。

按照星爷的说法,双方约定是票房超过 5 亿就分。最终电影票房是 12.48 亿,星爷认为应该分这个钱;而华谊则认为,双方分账应当是自己的收入,华谊一共收入不到 5 亿,因此就不应该跟星爷分钱。

电影是「做账」的艺术

电影是艺术,更是一门大生意。这门生意投资高,风险大,但一旦爆火,票房收入也动辄几十个小目标。

这么大一笔钱该怎么分,在电影诞生后的百余年里,一直是个热门的问题。如今我们这院线和发行方分成的模式,是源于好莱坞。

从卖票到分账

最早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们玩的是「前店后厂」,一手拍电影,另一手开电影院卖票,这种情况下,收入多少就完全看能卖出去多少票。

但是呢,电影制片厂也并不是完全把握电影院市场,在市面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只开影院、不拍电影的公司。这些公司就只能从电影制片厂采买电影。这时候,电影制片厂就搞出来了「搭售配货」模式:毕竟电影总有好片和烂片,第三方院线想要采买热门电影,就要捆绑购买几部「烂片」。

1945 年,好莱坞五大电影制片厂,以 17% 的电影院数量,赚走了接近一半的票房。

显然,这样下去不行的。1948 年,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这是垄断行为,一纸裁决让电影制片厂和院线彻底剥离,且不允许电影制片厂打包卖片,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派拉蒙法案》。

至此,电影制片厂与院线分票房的模式大致形成。

分钱的人越来越多

而随着电影行业越来越赚钱,想来分一杯羹的人也越来越多。

比如演员们。

最早的电影演员们就是吃一份死工资片酬,有些人的收入甚至完全不匹配其名声。这是因为当年的好莱坞玩的是「大制片厂制度」,演员们都是电影制片厂从小发掘、培养,一份合同买一辈子,人设也是制片厂包装的。像人人皆知的玛丽莲·梦露,就是在第一次婚姻破裂后,得到一份制片厂的合同,摇身一变成为好莱坞的性感神话。

这也使得演员们的话语权逐渐提高。大牌演员可以获得更高的片酬,甚至有机会直接参与分账。比如小罗伯特·唐尼就能从《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的票房中分走大约 5500 万美元

对于电影制片厂来说,这当然不是个好消息。虽然大家都想把蛋糕做大,赚更多钱,但票房这块「蛋糕」分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能来参与分成的哪个都不是善茬,惹了谁电影都有可能拍不下去。

于是,电影制片厂们一边拍电影,一边又琢磨出来了不少新的赚钱方法。

账面亏到爆,数钱到手软

随着二战后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娱乐模式先后出现。电影制片厂们也开发出来了票房之外更多的赚钱方法。

比如电视刚出现的时候,电影制片厂就把电影版权打包卖给电视公司。

后来什么录像带、VCD、DVD、付费电视频道、流媒体纷纷出现,电影制片厂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就什么流行卖什么,库存电影越多,卖版权就卖得越爽。

再后来,IP 模式崛起,电影制片厂们又开始卖 IP 周边和玩具,钱简直不要太好赚。

而且,以上说的这些钱都是衍生收入,并不是票房,因此往往也不需要跟院线分账,收入全是自己的。因此也就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电影票房没怎么赚钱,甚至还赔着,分账收入遥遥无期,唯独电影制片厂靠着衍生收入,赚得盆满钵满。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好莱坞会计学」诞生了。一部实际大赚的电影,能在好莱坞会计精妙的做账技巧下,变成赔掉裤子的生意,从而减少电影制片厂与演员,以及其他参与方分钱,把大部分收入留在自己的口袋里。

比如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明明每部都大卖,但华纳的会计们算盘一打,噼里啪啦算完后,发现还亏了好几个亿……自己还亏着,自然也就不用跟其他人分钱了。

可以说,在好莱坞,电影不是艺术,「做账」才是。

作为全球电影工业最发达的好莱坞,像做账这种特殊的玩法还有很多。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这本《好莱坞电影经济的内幕》,里面详细讲述了好莱坞的做账方法和资本操作,破解流量明星幕后的金钱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