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清楚了为什么我没买恒生科技

我上周和朋友出去给车做保养,闲聊天时说起投资车企股票的事情。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今年我一直没碰恒生科技指数——其实之前有好几个时点我都想买,但最终连恒生消费都下手了,愣是没敢买恒生科技。

之前只是有个模糊的结论,感觉冥冥中有个声音告诉我别买;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背后的逻辑——或者说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结论。根本原因不是泡沫,也不是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实力没信心,而是担忧营商环境。

这份担忧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层面。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我们居然还在讨论民营企业存在的意义,还要考虑立法规范「远洋捕捞」这种问题。这让我很难对民营企业的股价建立信心,万一被「摘桃子」怎么办?

支付宝拆分上市时就被截胡了,包括社保基金在内一大堆等着变现的机构和基金都干瞪眼;滴滴上市后被叫停,APP 下架一年多;教培行业被一纸文件直接摧毁。

投资机构可能十个项目折一个还有九个,能喘过气;作为小散户,我的钱经不起这种折腾。亏一次可能人都没了。

相比之下,英伟达这样的海外企业就更稳妥。即便失去中国市场,海外市场照样能吃掉它们的产能,而且也不用担心美国直接把它们国有化。

不过,虽然我说得这么热闹,其实在我的担忧中,这真只占很小一部分。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毫无底线,这种营商环境对谁都没好处。

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3Q大战」,为了流量入口,马化腾差点儿把周鸿祎送进去,也就是还需要北京警方配合才作罢。如果当时流行「远洋捕捞」,估计红衣大叔就真得穿上看守所的红衣了。

再看如今的车企,2023–2024 年还维持表面和气,随着竞争愈发激烈,到 2025 年就直接撕破脸了,专门挑对手的恶性车祸做文章。

问题是谁家汽车不出事故呢?你攻击我,我攻击你,这种「不让对手卖出一辆车」的竞争,最终会让消费者对整个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失望,转投特斯拉或燃油车。

注意,我不是在说哪一家有问题、哪一家没问题,这是一个所有车企都可能会面临的事,而这些车企不少都是恒生科技的成分股,最终哪怕有个别几家活下来了,恒生科技指数也会受到重创。

再比如,今年的外卖大战也是例子。阿里、美团、京东都是港股上市公司,恒生科技成分股一轮轮「补贴大战」之后股价都受到不小的影响,阿里最新一份财报,AI 表现那么好,结果财务数据还是被外卖补贴拖累了。

作为消费者,我虽然享受到便宜外卖和奶茶,但这些节省下来的钱真能弥补的了我在股市上的损失吗?恒生科技这么多成分股,今天「外卖大战」,明天「造车大战」,这谁能受得了?

这种无底线的价格战和内卷,才是我对恒生科技乃至中国科技股建立不起信心的关键原因。今天一个「战役」,明天一个「战役」,几家公司打仗带动整个指数下跌,伤敌一千自损一千五。

虽然现在有好转迹象,比如禁止车企发布销量周榜、全行业呼吁反内卷,但这些都是口号,喊口号一点儿都不影响互撕。中国人从卷欧美到卷自己人,现在整个市场都已是血雨腥风。

对比国外企业,科技领域,苹果、谷歌、微软、英伟达这些各有所长,基本已经度过厮杀阶段,即使有竞争,也不是无底线内卷式的竞争。即使纳指刚经历了一波回调,我也很坚定的在定投。

国内这种「搞死对方」的竞争模式,确实让我没有投资恒生科技的信心。